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其实,站在同样的立场思考和反观我等安身立命的文化事业,不是也要遵循“抓住主要矛盾”这个规律吗?笔者认为,对于民族管弦乐艺术而言,民乐指挥就是发展这个事业的主要矛盾,抓住民乐指挥这个“牛鼻子”,对于一个民族乐团的发展来说,就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因此,民乐指挥的内涵也就非同小可。民乐指挥不仅要有过硬的本领、开阔的眼界和深厚的积累,用于诠释、分析、处理音乐作品,探求事业的发展之道,还要有人格魅力感召同事和同行,集聚众力、同心同德,更要有一份情怀——一份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怀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担当与“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是我们对当代杰出民乐指挥的定义,也是广大民乐从业者和爱好者对民乐指挥的厚望与期许。
历史的境遇与选择——民乐指挥的产生背景与早期贡献
由于历史的原因,民乐指挥艺术作为一门专业,在民族管弦乐的整体发展历程中还相对年轻。民乐指挥的起步与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中国民族管弦乐规模化发展的历史不过90年,真正意义上的民乐指挥,是伴随民族管弦乐演奏体制的形成和逐渐完善过程中而产生的一个崭新专业,它的历史不过60余年,民乐指挥还是一项十分年轻而崭新的专业。其次,从诞生至今,绝大多数民乐指挥带有“非职业”性质,多半是由作曲家或演奏家根据乐队演奏实践需要,从兼任转为专任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作曲家、演奏家凭经验先走上指挥台再琢磨挥拍;80年代后,部分交响乐指挥家开始偶尔加盟民乐;90年代后,部分学交响乐指挥的毕业生慢慢开始改行从事民乐指挥,边排练边熟悉民乐。”[2]
上海大同乐会演奏现场
严格意义上讲,以20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大同乐会为开端,在经历了20世纪五十年代彭修文大师创建的民族乐团“交响性”试验与突破,以及之后几十年的发展,民族管弦乐的概念才逐步形成。民族管弦乐指挥(简称“民乐指挥”,下同)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相当一段时期内并没有专门产生,而是处在一种笔者称之为“能者上”的阶段——他们或是有着民族器乐学习的经历,具备驾驭庞大复杂音响的能力和渴望;他们或是有着音乐创作功底,意图将自身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指挥诠释出来……尽管后来有人评价他们为“非职业”——这个似乎带有一些轻视口吻的词语,但在笔者看来,恰恰是由于有着上述或演奏或创作的经历,使得这些“非职业”的民乐指挥对诠释民族音乐作品和发展民族管弦乐艺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乐器的性能与特色在他们的指挥下也发挥到新的高度,闪现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从实际操作来讲,民乐指挥与西方交响乐指挥在技术准备与基础理论方面是共通的,准确的说民乐指挥在基础理论方面是向西方交响乐指挥学习的。但是,民乐指挥与西乐指挥操控的对象及其整个音乐文化的背景和审美标准却完全两异,所以在笔者看来,二者是从“听话”(指挥法及相关理论)到“对话”(不同音乐文化间的文化差异)的过渡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早期的音乐院校在培养民乐指挥时是完全按照西方交响乐指挥的培养和教学模式,少有将民乐指挥所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和实践纳入到教学大纲或视线中来,而这就是民乐指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没有专门产生的原因。
指挥大师彭修文先生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在历经漫长的摸索阶段后,民乐指挥事业产生了第一批成果,这些成果得益于彭修文、秦鹏章、朴东生、刘文金和夏飞云等民乐指挥先驱的探索,诸位先生基于对民族管弦乐的发展理念,创作、改编了很多经典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撰写了丰厚的民乐指挥艺术理论著述,培养出为数可观的优秀民乐指挥青年人才,奠定了民乐指挥艺术作为一门艺术专业的学科基础,很大程度上促进民族管弦乐的发展。他们有的来自艺术院团,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乐团建设带向民族管弦乐事业的高峰,如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电影乐团、中央歌舞团、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等等,也有的来自音乐院校,培养出许多指挥人才业已成为现今民乐舞台上的重要传播力量。近三十年来,专业音乐院校和艺术团体培养出的第二代民乐指挥才华大展,海内外热爱民族音乐的交响乐指挥也纷纷投身民族管弦乐事业中来——从大量委约现代民乐作品到开辟民乐团体发展新模式,再到带领民乐团体和作品迈向世界舞台展现中国音乐的风采,这都大大提升了民乐指挥在指挥及音乐行业的艺术地位,也为民族管弦乐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016年6月中国民族管弦乐主办的第六届华乐论坛评选出了12位杰出民乐指挥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民乐行业的逐步兴盛,民乐指挥的队伍不断壮大,职业、业余的民乐指挥都迫切需要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央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等单位,以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流行民族管弦乐的地区和国家等都有所举动,如成立行业组织,举办短训班、大师课、指挥大赛、指挥论坛等等,将民乐指挥事业和民乐指挥艺术再度向前推进。
关于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的筹划、申报与启动
尽管民乐指挥作为现代意义指挥专业中的一个分支,在许多技术方面需要向西方系统的指挥法学习,但是对有着深厚根基和悠久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而言,西方的指挥技术也自然有无法企及的一面,这也就意味着民乐指挥无论从人才培养还是学科建设上都有着重大意义和更广的发展空间。
鉴于全国大范围民族管弦乐事业的大面积起步,各省市地区纷纷建立起层级不同的民族乐团或团体,民乐指挥行业及人才队伍的建设到了亟待解决的地步和程度。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在不同场合下多次表示,“指挥的作用对于乐团而言举足轻重,一位杰出的指挥可以带出一个优秀的职业乐团,一个乐团如何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指挥的水平和能力。中国民乐指挥人才的短缺已然成为严重制约民族管弦乐艺术良好有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民乐指挥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完善已经是当前民族管弦乐事业迫在眉睫的工作。”为此,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经过通盘考虑,认为民乐指挥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以专门组织的形式,探索、开创一种民乐指挥的培养模式,丰富民乐指挥的艺术内涵,提升民乐指挥的艺术地位,以弥补民乐指挥在整个行业和教育中的缺失,助力该行业及其依附的的民族管弦乐艺术良好有序发展。得益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受益于国家设立的最高艺术基金项目,学会决定与有着光辉历史和业务传统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合作申报“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项目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作为主办单位负责总体设计、课程安排、师资选聘及相关组织实施工作,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作为协办单位负责乐队实践与汇报演出事宜。经过充分调研并参照同类型培养项目的优秀案例,考虑到指挥是一件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项目的设计确定了“理论——实践——再实践”的培养模式,即理论讲座、双钢琴实践与乐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别占总课时的40%和60%。正如笔者在本文开头处提到民乐指挥是民族管弦乐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既然是主要矛盾,那必然是重任在身,民乐指挥作为一个乐团的统领者在知识结构与业务视野上的要求更高。因此,主办方在理论课程的规划上提出了“理论与实用性相结合”“理论与综合素质相挂钩”“理论与学识修养相辅相成”的三条原则,规划的课程主要涵盖史学、曲式学、和声学、配器法、乐器法、指挥法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并在规划这些课程的时候注重“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思想,不但要将西方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特点相结合,还要挖掘中国音乐传统在民族管弦乐形式中的运用与拓展,以利于民乐指挥融汇中西,走出一条属于中国民乐指挥的学科道路。规划后的课程初步拟定为“中国古代乐队的类型与发展”“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中国民族音乐的和声特点”“中国民族乐队的声部组合与音响效果”“当代民族管弦乐作品导赏”“演奏家与指挥的合作”“院团管理经典案例解读”,以及有针对性的指挥法教学等等。
为达到项目要求的“重在经验传授和实践提高”的教学目标,实践课程分为双钢琴实践和乐队实践两个部分。与理论讲座由全体学员不分组共同参与的授课方式不同,双钢琴与乐队实践根据学员抽签情况进行分组授课与旁听,即每位学员抽取一首曲目进行重点实践与辅导。双钢琴与乐队实践的教学内容包括民族管弦乐指挥实践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法,指挥重难点曲目及困难片段,排练方法与各声部演奏法等等,排练选用的乐曲兼顾传统曲目、经典创作曲目和当代优秀创作曲目三方面。经过与授课专家商讨,最终确定了九首指挥实践曲目,即:《春节序曲》(李焕之曲)、《月儿高》(彭修文编曲)、《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沅曲、彭修文改编)、《古槐寻根》(赵季平曲)、《抒情变奏曲》(刘长远曲)、《弦上秧歌》(王丹红曲)、《阿佤山》(郭文景曲)、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刘文金曲)、《丝绸之路》(姜莹曲)。这九部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民族管弦乐经典之作,尽管有些曲目上演已久,但专家和主办方一致认定,一个优秀的民乐指挥对于经典是会常演常新的,经典的曲目也需要优秀的指挥产生新的艺术认知与诠释,而授课专家在讲授这些曲目的同时也会有所侧重,将以往忽视的实际操作问题予以重点讲解。
筹备工作初步完成后,2016年2月主办方向国家艺术基金提交申报方案及相关材料,2016年5月参加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复评答辩,2016年7月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发布入选项目名单,“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成功入选。
在第一时间得知项目入选后,项目的实施便开始进入倒计时。主办方逐步完善了教学计划,听取了专家对项目实施流程与内容的意见,发布了最终的章程,并邀请了业内资历深厚、德艺双馨且活跃在创作、演奏、教学第一线的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理论家分别讲授课程。聘请了指挥家夏飞云、胡炳旭、叶聪、阎惠昌、王甫建、张列、杨又青、洪侠、彭家鹏、刘沙和作曲家刘锡津、郭文景、唐建平、刘长远,理论家樊祖荫、李吉提、项阳、王书伟,演奏家张高翔、吴玉霞、陈音、张方鸣、唐峰、魏育茹、周东朝、王建华、唐俊乔(排名不分先后)等等业内专家主讲课程(项目实施前指挥家阎惠昌、彭家鹏、洪侠最终因档期冲突抱憾未能参与,作曲家郭文景在临近项目实施阶段突发病况未能出席)。
点击图片可查看: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秩序册
章程自发布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浏览量突破万次,来电函询此事者络绎不绝。截止报名收尾日期,共有112人报名希望参与此项活动,报名人数涵盖(具体省份)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涵盖艺术团体指挥(含各地民族乐团、歌舞剧院民乐团、交响乐团民乐队),音乐院校师生(含各音乐学院、综合大学及师范类院校的艺术院系),以及青少年宫、中小学校和各地文化馆、各级民族管弦乐学会的民乐工作者;来自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的多位青年指挥也递交了报名材料。
学员报名资料
按照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的录取标准,主办方对每份报名材料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核,并确定了录取学员“必须是职业民乐指挥,且工作实践对象必须是民乐团队”的录取原则,并兼顾民乐指挥梯队培养的需求,对本科、硕士在读的指挥专业学生进行充分考虑。经过遴选,最终确定了18位入选学员——叶尔达(内蒙古艺术剧院)、曹波(成都民族乐团)、严松波(陕西省歌舞剧院)、柳俊(湖南省湘剧院)、郑丞泰(香港演艺学院)、邱誓舷(台北市立国乐团附设青年国乐团)、张伟(江苏省民族乐团)、龙国洪(贵州省民族乐团)、陈瑱璇(上海民族乐团)、郭明(山西省歌舞剧院)、索帅(哈尔滨音乐学院)、聂志勇(福建省民族乐团)、肖超(四川省交响乐团)、袁贝(中央民族乐团)、高伟(西安音乐学院)、杨广(浙江省歌舞剧院)、李明阳(澳门中乐团)、朴锦云(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这18名学员当中有艺术团体的常任指挥或演奏员、音乐院校的青年教师和在读硕士生、本科生,副高职称以上者有5人,硕士学历以上者有9人。除此之外,主办方为了更大程度的惠及民乐工作者招收了14名旁听学员,这些旁听生的选取主要倾向于为基层服务、在普及民乐第一线的少年宫、文化馆以及艺术团体等。
2017年7月20日 开班仪式领导与正式学员在开班仪式上的合影
2017年7月20日 开班仪式领导与全体学员合影
关于项目实施的教学场地,主办方经过多方考察,希望在保障项目教学场地硬件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艺术氛围让学员留下难忘艺术经历。最终考虑到交通、环境、艺术氛围等等若干因素后,认定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是最理想的场地。
中央音乐学院401教室
在与中央音乐学院沟通后,得到了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指挥家俞峰教授的大力支持,由中央音乐学院院办和教务处等部门协调、提供综合楼报告厅与歌剧厅供项目授课与演出使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协助完成部分部分乐队实践作品的双钢琴谱编配工作,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协助安排了双钢琴实践课程的弹奏人选。开班前一个月,主办方确定了象征着指挥图示和寓意希望的绿色线条为设计主题的项目标识,并制作了项目相关的文本及宣传材料。
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过程
2017年8月20日,经历了一年多的筹备,“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在京正式开班。开班仪式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人民音乐》《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音乐周报》《北京晨报》《中国民乐报》《中国民乐杂志》等媒体到场报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定的14名旁听学员,自费或单位支持的到场有近40人,其中年龄最长的是年届七旬的湖南长沙作曲家刘毓麟,距离最远的有来自海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冯勇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青年指挥陈腾飞。大家都将此次培养项目视为一次难得的学习、充电的机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有学员都全情投入,认真地听讲、做好笔记,课堂上下与授课专家频繁地互动交流,对授课专家的讲授报以热烈的掌声。授课专家也针对学员情况对主讲内容做了精心的准备,使在场的学员获益匪浅。学员们纷纷表示,为期30天的集中学习,不仅近距离的接触到许多在业内享有盛名的专家学者,为学员打开艺术视野,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到不同领域最前沿的动态,学员之间对于民乐指挥艺术的交流也使得大家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学术讲座
双钢琴实践
乐队实践现场
为了丰富学员的学习经历,主办方组织学员观摩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和中国歌舞剧院民乐团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和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还专门安排学员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重温中华民族近现代的磨砺与辉煌。
按照项目计划,8月17日、18日两晚,学员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通过汇报音乐会来展示一个月来学习的成果。18名学员根据学习期间专家辅导的曲目,分为两个场次进行汇报演出,曲目及学员上场顺序如下:《春节序曲》(朴锦云、李明阳)、《月儿高》(严松波、杨广)、《瑶族舞曲》(龙国洪、叶尔达)、《古槐寻根》(肖超、聂志勇)、《抒情变奏曲》(柳俊、邱誓舷)、《弦上秧歌》(陈瑱璇、袁贝)、《阿佤山》(张伟、高伟)、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郑丞泰、郭明)、《丝绸之路》(索帅、曹波)。
中央民族乐团首席、二胡演奏家唐峰演奏《长城随想》
期间,中央民族乐团首席、著名胡琴演奏家唐峰应邀热心加盟,分别与来自香港演艺学院的郑成泰和山西省歌舞剧院民乐团的郭明合作完成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为音乐会增添了别样的光彩。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所体现出专业素养与甘当铺路石的精神彰显了大团风范,他们耐心、认真的排练并对学员表现出极大的热忱、真诚和尊重、支持。乐团的演奏家偶尔还在排练间隙与指挥学员就乐队实际演奏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并提出了诚恳的建议,给了学员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8月17、18日 两场汇报音乐会集锦
汇报音乐会合影
经过一个月的学习,18名正式学员的指挥技术都有所长进,通过抽签选定的曲目,学员们的掌握情况也不尽相同,有些是本已熟悉、经常上演的曲目,有些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尽管如此,大家都认真对待,使经典演绎出新的境界,将新潮诠释的清楚明白、得体到位。两场汇报音乐会,对学员而言是非常难得的舞台锻炼机会,更是对一个月来的学习与实践的检验——对理论学习的应用与消化,对双钢琴中突显问题的解决,对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音响的了解与掌握,学员在一个月中的成长与进步是不知不觉的,是在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的。汇报音乐会上,技术与人文的交织、艺术与表演的结合成为最大的亮点,此时此刻,舞台上的他们更是将这一个月的学习当成鞭策,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而由此引发、激励出的潜力与能量是无限的,从投入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在享受民乐指挥艺术带给自己的那份美好与感动。
结业仪式
项目顺利结束后,来自各方面的好评如潮,业内专家与项目学员纷纷高度肯定此次项目的举办与实施。上海民族乐团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甫建说:“这次项目的举办有着深远的意义。民乐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指导人才,从目前看这方面还不充裕,而且整体发展也不均衡。民乐指挥的培训机制也不是很完善,所以说这个项目可以在一定层面积累、培养人才,进而能够对全国民族乐队的发展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的作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唐建平说:“民乐指挥是各个民族乐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优秀的指挥能够带领乐团在音乐的呈现上走向一个更高的水准,而这样的项目会对民乐指挥的艺术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指挥家夏飞云说:“民乐艺术在各地很有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曲目的丰富,对民乐指挥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举办这样的项目是功德无量的,学员们通过这次培训将学到的本领用到工作中,会使所在单位的民乐事业较快的成长发展起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琵琶演奏家吴玉霞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民乐指挥在技术技能方面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对民族音乐风格与内涵的把控能力有待提高,这次项目把一些中国民族音乐的具体问题拿出来让学员深度接触,非常有助于民族管弦乐事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广东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张列说:“这个项目的教学内容给各位学员带来了很大的滋养,很多讲座从不同角度给予学员极大的启发,而乐队实践会使学员提升研读和处理作品的能力,这就能够在与乐团的合作演出中收获实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刘长远说:“兴旺一个事业,人才培养是很重要的。指挥也是演奏家,是乐队的演奏家,培养这样的‘演奏家’难度是非常大的。这次的学员通过这个项目学到平时难得学到的知识,对他们的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海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艺术处处长冯勇说:“要想在文艺领域有高原、有高峰,没有人才支撑是办不到的。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也是落实国家人才战略的一次重大举措。这次项目的学员组成结构非常合理,包含‘老、中、青、少’,有的学员可以在学习过后马上运用到工作当中,有的学员还需要一个酝酿、消化的过程,就像音乐中的‘慢板、中板、快板’,这个梯队把握得很准确。总之,做这件事非常有意义,会在我们文艺界起到一个先锋和引领的作用。”
项目学员、贵州省民族乐团首席指挥龙国洪在结课后总结出七条感想:“激发大家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促进形成民乐指挥群体意识的自觉;拓展了民乐指挥群体的专业视野宽度和高度;提供了民乐指挥技术的范式标准;传导了民乐指挥工作环节上下游的思考模式;整合了民乐指挥群体的集体力量;引发了更多关于中国民乐发展的思考。”项目学员、陕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严松波说:“这次民乐指挥培训,注定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围绕着指挥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高层次的阐述了指挥专业本身应该具备的综合性与全面性,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了方向与目的。专业实践课严谨、实用,导师们针对学员的不同特点进行示范讲习,使得每个学员在短时间内都获得了较高的提升。”
展望:一项伟大的事业,人才是最重要的。
国家艺术基金对人才培养项目招收对象的要求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有潜力、有才华,有相当专业基础的青年才俊。看得出来,国家艺术基金的培养目标是想将这些人成为业界的明日之星,这样良好的愿望也是主办方及所有为此项目付出的有关单位和授课专家所期许的。然而,培训的时间毕竟有限,培训的内容相对于一个杰出民乐指挥的积累和修养来讲还有需要更多的补足和自悟。中国有句古语,“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将本次培养也比喻是一扇门的话,那便是一扇通向更优秀、更杰出的民乐指挥艺术家的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强有力、持续发展、完善、健全的人才队伍的支撑,民乐指挥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样需要继续砥砺前行。国家艺术基金2017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虽然结束了实训部分,但终点亦是起点,在民乐指挥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工程中,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甘当搭建平台的建设者,甘当他们通向成功之路的铺路石,就像刘锡津会长在结课仪式上对所有学员所说的那样,“不忘发展民族音乐的初心,不辱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先立德立人,再精益求精,做德艺双馨的民族音乐工作者,这样才能在民乐指挥的艺术道路上行稳致远,收获更多成果。”
中国民乐指挥,任重而道远!
文/宋阳
[1]《矛盾论》: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20至322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2]黄艳:《朴东生民乐指挥艺术及其音乐思想研究》,中国音乐学院2012届硕士学位论文,第44至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