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

×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发布

民乐指挥艺术的“探”与“谈——记第五届华乐论坛

  

  在文化部艺术司与新奥集团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和新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五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族管弦乐指挥评选颁奖活动于6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和廊坊两地成功举行。其中,16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颁奖音乐会; 17-18日,在廊坊新绎贵宾楼举办了华乐论坛。

  

  聚焦指挥艺术 推动民乐未来

  6月16日的颁奖音乐会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宣布了获奖指挥家名单,胡炳旭、陈澄雄、黄晓飞、闫惠昌、叶聪、王甫建、洪俠、彭家鹏、张列、刘沙十位指挥获得“杰出民族管弦乐指挥奖”,两位德高望重的老指挥家:朴东生、夏飞云荣获“杰出贡献奖”。刘锡津说:“本届论坛评选出的各位民乐指挥家,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岗位,不同地区与国家,发挥了各自超强的作用。十位不同年龄段指挥大家,群仙过海,各显其能,在挖掘民族乐队的文化底蕴,科学整合民族乐队的音响,科学规范民乐指挥艺术,乃至乐团建设与管理,都做出了杰出的业绩和贡献。”

  

  获奖指挥家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当晚由部分获奖指挥家携上海民族乐团在颁奖音乐会上演绎了自己的首演作品,展示了他们各具风采的指挥艺术。“杰出指挥家音乐会的呈现,充分展示了中国民乐人在创造表达自己对艺术和生活本质方面的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的指挥家们,一方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向民族遗产中学习,掌握生活的精髓,艺术的根基。同时,把目标面向世界,学习所有有利于我们的艺术手段,为创建中国民族管弦乐指挥艺术而刻苦奋斗。学贯中西、完美结合,是我们民乐人最高的追求目标,是诞生经典指挥家的正确道路。”刘锡津讲道。

  本届论坛主题为“民族管弦乐杰出指挥艺术”,这是在集中研究、讨论、分享民族音乐创作问题的四届华乐论坛后,首次将目光聚焦在了指挥家这一领域,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中国民乐指挥的指挥艺术进行大规模总结研讨,鼓励支持。刘锡津指出:“指挥家在整个音乐创造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带动整个乐队的水平和发展。民乐指挥在不被音乐界业内看好,得不到足够支持与应有尊严的压力下,几十年来恪守家园,几十年来默默耕耘,几十年来积极探索,为民族管弦乐作品的诠释和再创作做出了巨大努力。学会通过第五届华乐论坛,把指挥作为主要议题,一方面,是总结民乐指挥的成就和在指挥艺术上的发展,甚至我们还希望通过总结,今后可以往中国民乐指挥学派的高度上努力。另一方面,从音乐理论来说,民乐指挥艺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从实践来说,近年来中国的民族乐团有很大的发展,民乐指挥为民族管弦乐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海民族乐团

  6月17日至18日,第五届华乐论坛在廊坊新绎贵宾楼举行,依据论坛惯例,十位指挥家的指挥艺术作为第五届华乐论坛核心论题,举办指挥家与评论者1+1创作研讨会。本届论坛来自全国及港澳台及海外音乐教育家、指挥家、评论家共计100余人参加。特别是相当数量的指挥从业人员参会,使活动具有了“指挥培训班”的功能。论坛不仅集中讨论杰出民族管弦乐指挥以及民族管弦乐指挥艺术,还针对当前民族管弦乐发展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丰富论坛的研讨范围,使论坛既有核心议题,又有广泛的议论空间。深化对民族管弦乐艺术研讨的针对性,提升论坛对民族音乐发展的指导意义,体现了本次论坛的权威性和深远的影响力。

  著名作曲家刘长远认为此次活动非常成功,对民乐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说:“对作曲家来说,创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要和指挥家来共同完成的。写完的作品只是纸面上的音符,需要指挥家把它们变为音响,这其中需要指挥的二度创作,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指挥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的奇思妙想也会给作曲家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触动。”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指挥专业教授 夏飞云

  民族管弦乐指挥艺术的焦点与对话

  焦点一:指挥之“术”

  形式上借鉴西方交响乐队,乐队里使用历史悠久的本民族乐器,就像一个长辫子的中国人穿上了西装,光从样貌便能看出他个性上的跨度。民族管弦乐队诞生观念上“西为中用”的中西跨度,乐器编配上“古为今用”的时间跨度,“锋芒毕露”的乐器效果和交响性要求“和谐”音响的审美跨度,三个跨度交叉出了民族管弦乐队统筹者——民乐指挥,这一职业艺术上的特殊点。民族管弦乐队自身多样的元素混搭也让诸多指挥技术中的尖锐问题成为必然。在“西为中用”整体思路的驱动下,怎样在指挥法上巧妙运用“拿来主义”?怎样用指挥棒抚平民族乐器音响中参差的圭角,让其归顺和谐?面对乐队问题时游刃有余的指挥本领从何而来?这些都是让指挥技术赢得效率的骨干问题。

  西为中用

  在对“西为中用”理念的理解中首先不应有因民乐指挥法自西方沿袭而来而产生的“西”高于“中”的理解偏差。“用”字应是“西为中用”的操作落脚点。那么在“用”上,哪些方法对指挥民族管弦乐队行之有效?指挥家们从乐队实践中各有体悟。

  

  上海民族乐团艺术总监 王甫建

  ·王甫建民乐指挥在方法整体上是借鉴西方乐队指挥法的基本概念,这是人类知识文化的共同点,就像现代技术没有中西之分一样,拍子怎么打,中西方都一样,因为东西方音乐在节拍、节奏这些基本要素上是一致的。只不过在指挥中,我们要用指挥棒把传统音乐中沿袭过来比较随性的音乐量化……今天对指挥法的学习,我是基本根据西洋指挥法的方式来学习的。我个人在教学中也首先选用西方的作品,因为交响乐比较规范,音乐构成比较完整,对指挥专业技术的训练比较科学。所以可以沿用这些作品进行初期的指挥法教学。

  

  中央民族乐团常任指挥 刘沙

  · 刘沙留学期间跟随穆辛指挥学习时,发现所学之中有很多是适合民乐指挥的技术。如,穆辛讲究的两手分工:右手强调清晰的图示和拍点,尤其是行进中的律动。民族乐队里弹拨乐和打击乐的发音是点状的,所以拍点清楚尤为重要。这里不仅是整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否通过右手的拍点,带出更好的长线条,而又拍点明确的声音……左手对音乐线条和乐句走向的引领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外国人在描述或者哼唱中国音乐时,会把线条这个元素作为最重要的标志,可见作为民族管弦乐的指挥,指挥好线条,旋律线走向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认为在控制乐队声音时,民族乐队指挥和交响乐队指挥最大的区别所在……左手根据管乐的呼吸,或是弦乐的弓法,整体乐句的连断,左右手操作律动的同时,把乐句和操作的点都要刻画出来,特别在一些有韵律,比较自由的地方,左手横向的运动会影响乐队声音的统一性……

  什么样的声音是乐队的“好声音”

  如何打造乐队“好声音”?

  管乐、打击乐、弹拨乐、拉弦乐各大声部;乐器的音色、音量;演奏员的演奏法、加花方式,从声部到乐器,再到乐队演奏员的个人演奏习惯,诸多个性让“尖、扁、杂、散、闹”成为了民族管弦乐队声音的诟病。指挥作为整合乐队声音的中枢神经,树立“好声音”的观念,洗清乐队声音的“死角”已经成为民族管弦乐队指挥面临的首要课题。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常任指挥 洪侠

  ·洪侠要整合乐队音响,首先要在音准,节奏上做严格的要求。民族乐队乐器繁多,演奏技法繁复,打击乐声部过响,包括对唢呐的禁用都是民乐队存在的老问题。弦乐的弓法,弹拨乐声部中高低音的合理配置,用五线谱还是简谱,是民族乐队常态的纠结。弹拨乐是交响乐队中没有的,它的加入从表面上看,使原乐队中没有解决的音响融合,声部平衡问题,又增加了某种骚动和不安的因素。但这也是民族乐队的特殊音色,和独特气质。弹拨乐的多弦和多种演奏技巧使乐队增加了活力和演奏动感,但最重要的是要让它融入其中。在乐队中唢呐最响……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用交响乐队中比较有效的办法,让唢呐去掉习惯用的抖音,并且让每支唢呐控制音量和音准,达到和声的平衡,让唢呐的音量不要超过乐队之上。同样的办法也可用于其他声部。作曲家对打击乐的使用应是将其作为一种特色,弹拨乐要整齐,演奏法要统一,弦乐问题很大,其一是音准,其二是揉弦或不揉弦,还有弓法的运用要讲究。要整齐统一。把大乐队当做室内乐来要求,使得表演更细致精准。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是心中的声音。

  

  广东民族乐团音乐总监 张列

  ·张列乐队声音要松弛,有弹性,要奏出音区上下通透的声音。吹管和打击乐,要既有修养,又要注意相互间力度的协调,弦乐声部努力克服个性突出的演奏习惯,追求群体明亮温暖,柔中带刚,丰满统一的音响,弹拨乐力求在无数点的演奏中,形成一条优美的线,有爆发力,弹性,使其善于支撑乐队强有力的和声,很多民族音乐的特点韵味都是从弹拨乐声部中表现….

  ·叶聪整个乐队的声音靠哪个声部来包,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弹拨乐的声音要向中阮靠拢,管乐要向笙来靠,整个乐队的声音可以用拉弦乐来包。乐队的摆法对声音也会有影响,我在乐队的摆位时有一个中轴线,弦乐在前面包住乐队声音,弹拨乐、管乐依次往后,笙、中阮、中胡是在中轴线上,以此来包住乐队的声音,得到声音的平衡。

  

  原台北市立国乐团首任音乐总监 陈澄雄

  ·陈澄雄乐队声音张力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可以向西方交响乐团借鉴,他们比较宽广的八度音域让音乐表现富有张力。我们现在容易把大声理解为张力,大声不是张力……民族管弦乐队中对高胡的运用是很重要的,他可以弥补乐队在高音上比较单薄的问题…..对弹拨乐声部中琵琶的运用也是现在需要思考的…..同时,在乐队的编制问题上,我认为要根据乐曲表现的意境来定。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黄晓飞

  ·黄晓飞

  1、强调队员们在乐队训练中的主导:看和听,看谱、看指挥、看同伴的演奏法,养成合奏中的群体意识,同时要听,听音高,节奏等是否准确、听自己与乐队是否融合、听各声部的配合和整体音响效果.….乐队的好声音是由全体乐队成员共同努力获得的……

  .2、解决个性和共性、个人与整体的关系…….指挥要善于运用演奏员的个性,听取有创造性的意见,并利用其积极的因素….对于乐队个性强、音响杂、难融合、不抱团的弱点,指挥就要想办法改变,扬长避短,多强调乐队的共性……

  要从乐曲内容风格方面统一定制,避免习惯性演奏法,强调旋律在多声部中的主导地位,主线要突出,避免不分主次的现象……

  指挥技法需从实践中来

  传统音乐的灵活性让理论上一板一眼的指挥方法有时显得力不从心,散板、韵腔等“中国特色”让从学院里和书本上学来的规范不知所措。灵验的指挥方法需要从实践中总结,对指挥来说,乐团和乐手有时就是最好的老师。

  

  原中央民族乐团、新加坡华乐团首席指挥 胡炳旭

  ·胡炳旭指挥很多东西不是教出来的,我当指挥这么多年来,要说我的老师,老中央乐团的团员都是我的老师,他们在排练中给了我很多实际的建议。当指挥要明确每一次的下拍,乐队好不好进。乐队出现问题首先想到指挥,实践对指挥来说很重要,指挥要把死的音符变成活的音乐。

  ·刘沙:相较于交响乐的学习,民族管弦乐指挥法学习最重要的一步,便是要在乐队中实践。音乐学院里专业学习过程中,教授也只是讲授一些基本的原则,或是告诉学生经验,指挥技术需要年轻指挥通过工作经验和年龄的渗入后一点点完善。

  焦点二:指挥之“艺”

  指挥艺术不单单在指挥棒和手势的挥舞中。与作曲家沟通,与乐队沟通,对指挥来说,需要“高乐商”的同时也需要“高情商”。要成为一名怎样的指挥,背后的“推手”是个人对站立于指挥台上初衷的判定,它是指挥家要面对的“指挥棒”,大到对民族管弦乐事业沉浮的责任心,小到对每一拍打法的严谨度,指挥家的优劣作派全由它点拨。

  什么样的指挥是“好指挥”?

  ·王甫建:相传现代的指挥棒是由中世纪乐队的手杖演变而来,上至君王,下至乐师权威者手中都执掌着这支象征权威的手杖,它象征威严,权势,强势甚至傲慢冷酷,所以他被称为权杖,但在宗教领域,很多长老手中也有这样一支手杖,但它更多的是代表精神的改造,境界的修养还有智慧和理想。同样的手杖在不同人手里,代表不同的理念……或者是权杖或是禅杖,这既是对乐队指挥这个专业的理解不同,更会影响指挥者的专业走向…..民族音乐指挥在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中会产生决定性影响……“指挥棒意味着什么”是每个人在专业方向的选择上需要明白的,定位上的不同会造成对乐队的态度,对作品选择,对事业态度的不同……权杖意味着对音乐的理解上的主观,禅杖则是在普度众生…..指挥要知道乐队和观众要什么,这样的角度才能将乐队观众融为一体,这才是指挥的最高境界,即禅杖和权杖的统一。

  ·洪侠:作为指挥首先要做光明磊落,有责任心,有学识修养,让演奏员受益又有原则的人,平实,谦逊,不狂傲不虚伪的人,好指挥一定是受拥戴的好人,指挥把乐队当做自己的好老师,在他们的挑剔中成长,在他们的陪练中积累指挥的知识和经验,在他们的刁难中成熟。好指挥不仅要把总谱读透,还要加强指挥语言上的艺术功力,搭建知识结构,及精通本专业的知识技术,要有坚毅的性格和驾驭乐队的能力,读懂演奏员心理学……

  怎样成为一名“好指挥”?

  ·彭家鹏:首先指挥在排练前要有音响概念,按照概念要求训练乐手。使每个乐器的音效服从整体乐队演奏音效。控制每个声部的力度和色彩,控制乐器音色和音量。包括很多装饰音的演奏,指挥要事先做好功课,结合排练效果做决定。同时,指挥也要事先了解每个乐器理想的演奏效果,要知道乐器哪个音区声音好…….精准理解作曲家的作曲意图也很重要,指挥家要常与作曲家沟通,作品中的速度、力度变化倾注着指挥家的理解和二度创作,所以指挥要有创造力和沟通能力……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澳门中乐团艺术总监 彭家鹏

  ·阎惠昌:从夏飞云老师那里,我学到了很多成为指挥所需要的素质。夏老师要求处理琢磨每一个乐句,每一个音,从若干个处理方案中寻求最具有逻辑性和韵味的方式,同时对音乐的起承转合,结构,抑扬起伏布局都有极高的要求。在指挥技术上他强调要指间传神,手上有韵。民乐指挥要表达出中国音乐特有的神韵和意境,必须要在熟练掌握各种会派技术的基础上,广纳中国武术太极,剑术,书法绘画。中国传统艺术中一切与线条,造性,意境,审美有关的知识都要学习,并且充分利用身体各个不同器官,部位和动作幅度表情来表现乐曲中不同乐器的特定语言和韵味。

  焦点三:指挥之“路”

  民乐指挥艺术的道路指向和“现在”所为,“未来”寄托都密不可分,在以发展为警钟,时刻鸣响的忧患意识,对薪火相传责任义不容辞的担当作为艺术进入“永恒”的使命反哺中,使命感会让民族音乐在指挥们“理所应当”的自觉中安稳前行。

  ·张列:今天的民族乐团虽然初具规模,但并没有完全定型,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处于十分活跃的变革时期。中国民族乐队有清晰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彰显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精神风貌的强大气场。相信通过一代代有志将中国民族音乐发扬光大,并和西方音乐文化,共同融合,相互借鉴,补充完善。将先进系统的指挥法,吹管,弓弦和打击乐器的发音理念引入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团,让在已有的技法上,融合后产生的优良乐队音响站稳舞台,让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从技艺到技术,各个层面都是指挥艺术现在面临进步的首要问题·叶聪:希望各地华乐团深入合作,大家一起协力协力,共享资源。让华乐在国际主流社会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一场以诚传力的“接力赛”

  如果用纵向进阶的方式来看待对一门艺术由下至上的实现,可把求艺者“登堂入室”的渐进之路分为两个层次:技艺作为艺术成形的必备素材,可称为“物质基础”;专业目标的确立作为艺术定位的“精神引领”,可看做是“上层建筑”。这样阶梯式的划分,对这次论坛所讨论的“民乐指挥艺术”同样适用。从入指挥之门,到传指挥之业,如何指挥,成为一名怎样的指挥,指挥棒要将民族音乐指向何方?这些不可绕过的问题是每一位指挥家成全民乐指挥艺术所必修的“法门”,也是在论坛的头脑风暴后需要再冷静下来以实践为标尺考量的问题。 “小小指挥台记录了指挥家们在民乐创作中的思考和永恒的功绩,民乐指挥家以丰厚的文化素养,了解民族语言的运用和发展,科学地进行音响重组,在继承和创新的临界点中,把握民族风格和独特的韵味,为我们创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境界,使我们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鼓舞。”刘锡津说。

  民乐指挥艺术是一场接力赛,老中青三代指挥在交棒、接棒中为其奔跑了六十年。从拓开民乐指挥艺术的荒地,到成为中流砥柱,然后用经验修正弯路,再成就一批中坚力量,前辈们醍醐灌顶般的真切指教已成为新一代指挥们个人成长史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时间把拉开差距和奋力冲刺的重任交给了中青年一代,日渐成熟的作曲和演奏技术,开阔的交流平台和频繁制造火花的中西文化都是跑道边的呐喊助威声,指挥家们在前辈拓建的起点上,以诚传力,再跑一程。

  来源:中国民乐杂志

关于学会 | 友情链接 | 旧版入口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15 中国民乐 备案号:京ICP备05009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