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

×

注册 | 登录

地 址
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
58号金晖嘉园9号楼106室
电 话
+86-10-82290053
+86-10-82290054
传 真
+86-10-82290218
邮 箱
zgmy106@sin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民乐信息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听朴东生讲讲写书那些事

“九行台湾,落下无形无迹,远看才草色青青,无际无涯”。这个夏日,北京七月的雷雨天里,翻开朴老的新作《朴东生台湾记忆》,扉页上,这几句话蓦地跳入眼帘。在如芭蕉叶般的台湾地图旁,这简单的文字淡淡而悠长。朴老的行迹如此,朴老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而我们每一个,又何尝不想拥有这“无形无迹”后的“无际无涯”呢?

记不清这几年是第几次看到朴老的新著了,也不敢想像这些文字图片之后,朴老巨大的精力透支和呕心沥血,那,一定是一份我们常人无法企及的能量的积累和爆发。五年来,朴老经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即有五部——《在草原上》(2010.5)、《中国民族管弦乐实用配器手册》(2011.1出版、2014.12重印)、《指挥入门》(2013.1)、《指挥排练札记》(2013.5)、《外国民间乐曲选》(2015.1)。期间,更有《中国音像纵横谈》《民乐纪事60年续篇》《题词与贺函》等结集面世。直到2015年的7月,看到了这部《朴东生台湾记忆》。这一部接一部出书的速度和力度,恐怕整个乐界无人可比,这份“大海无平时,我心无绝时”的奋勇之心,也一次次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自2011年8月卸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老的一举一动依然牵挂着全体民乐人的心,而他,却如一位高僧,神隐在三尺书案前,一笔接一笔、一个音符接一个音符地写下他的所行所思所见所感。为之若何?“假如说我还有所成就,当然离不开我倔强地奋力前行,因为我珍惜这难得而宝贵的晚年时光。我时时在考虑:有生之年我还能做点什么?该做点什么?能切实地做好点什么?我要与时间和生命争分夺秒。”尤记得2009年、值朴老民乐生涯60年之际,他的这一番心语。如今回眸,这位民乐大师践行着当年的志愿,而且,做得相当出彩!

这里,听朴老聊聊这些书稿背后的故事吧。

极为艰巨的浩大工程——《外国民间乐曲选》

我曾多次随团出访世界各国,更有深切体验。每到一地,连夜编配当地国家的著名乐曲,次日演出时人山人海的观众,经久不息的欢呼声与掌声,以及要求返场再演的景象在脑海中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在世界各国首脑或政要来华访问时,通常以中国民族管弦乐作为开场节目在欢迎国宾的“文艺晚会”上演奏,并且刻意安排来宾国家的一首乐曲以示欢迎。音乐文化的魅力出现了!每当乐队起奏一两句后全场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元首与嘉宾脸上立刻浮现出灿烂的笑容。中国民乐作为“文化使者”,不负众望地完成了每一次历史交付它的时代使命。对于进一步走出国门,全方位地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它具有特殊的文化战略意义。

在上述各项活动中,我曾数十次参与编配乐曲的任务,虽然均为一次性使用,演后则“入库”,我却积累并保存了这些总谱。至今这些资料在我手中已经尘封近四十年。当我重新翻阅时,真是百感交集!昔年参与这些外事活动的战友一个个离世而去,人世间只余下我这一个七老八十的“孤家寡人”清楚这些资料的来龙去脉。如今,这些资料的“命运”有三种选择:一是继续封尘下去,最后成为一堆“废纸”;二是简单地整理一下出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的总谱已经失去了艺术光彩,只有纪念意义却无实用价值;三是运用配器新技法重新编配,对所有曲目进行深加工,展示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时代魅力,使之具有当代器乐作品适合于当代演奏团体需要的实用性,重新焕发其艺术青春,继续担当其“文化使者”的使命,这无疑是最为理想的选择方案。然而,谱写近三十部大型中国民族管弦乐总谱,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浩大工程,已经是风烛残年的我能够接受这样的艺术与生命的双重性挑战,实现自我突破,完成历史与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吗?近两年来我对三种“命运”的选择陷入了深沉的思考。

我对中国民族管弦乐是一生的情缘,对中国民乐的感情是任何事物无法替代的感情,这样的情缘与感情已经渗透到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位用生命投入音乐、艺术、学术、科学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因此,我认为这一光荣使命非我莫属!所以,决心既下,我便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项工作,像走火入魔一样日以继夜地构思、配器,力争在有限的生命之年竭尽全力地完成这些作品,为民乐界留下这批极为珍贵的文化资料。目前,在多种老年疾病的折磨和脑海中音乐回响的喜悦中,我仿佛看到了曙光。

苍天不负苦心人!如此庞大的工程不足七个月完成,十分难得,值得庆幸。对我来说,二零一四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年月:从事民乐艺术六十五周年(八月),年满八十周岁(十一月),与同为八十周岁的老伴欣喜地欢度五十五周年“钻石婚”(八月)。如将本书作为这几项“逢五”“逢十”的贺礼分赠给海内外朋友和年轻的民乐后来人,其深远意义可能更为厚重。这一切留给后人评说吧!

中国人为中国民乐之需而写的札记——《指挥排练札记》

本书编撰与出版的动因,源于2009年应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邀请我担任一场音乐会的客席指挥。由于和该团有着近六十年的深厚友谊,彼此都非常珍惜、重视这次合作,我精选了当代优秀的、上演率较高、流传很广的多部民族管弦乐作品排练。由于双方都很重视,在排练过程中,进行多机位拍摄录像,留下了这份十分珍贵的资料。时隔三年,这次排练的每一个场景与细节总是不断地在脑际浮现,经反复思考、论证,决定精选六部风格迥异并有一定难度的乐队作品,由排练者本人进行有侧重点的剖析与解读,特别是关于如何通过排练进行音响整合与音色调控的阐释,说明中国民族管弦乐指挥的专业化职能。为了这些难得而罕见的资料不至于湮没在书房“资料堆”中,使它成为音乐界人士的共享资源,也许具有更为久远的“生命”,更因这些资料有录像可视,有音响可听,有谱例可看,相信对于指挥家、演奏家和音乐爱好者将不无裨益,最终决定付梓出版。同时,书中内容多为笔者本人的指挥心得、经验与思考,并非是系统的指挥学著作,故定名为《指挥排练札记——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音响整合与音色调控》。

今年8月是我从事民乐六十年。回眸自己为民乐苦斗一生,感慨万般。尽管漫长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而充满坎坷,但看到当代民乐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仍然感到格外欣慰。特别是60年来我结识了无数海内外民乐同道,看到他们的业绩与杰出贡献,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国民乐的前景必将更加辉煌。

我已老之将至,还能做点什么呢?经反复论证思考,应将自己一生的民乐实践、经验、感悟甚至畅想,做一次认真总结和梳理并落实到带有一定哲理性的文字上,留给民乐后来人。为此,尽管年老体弱、多种老年病缠身但头脑、思维尚觉清晰,抓紧有限的时光与生命分秒必争也是晚年人生的一种选择。

从2011年8月学会换届后至2013年6月,仅用一年十个月的时间,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三本书。《指挥入门》(第二版已问世)、《民乐纪事60年续篇》(待出版),最后一本《指挥排练札记——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音响整合与调控》。

写这部书稿时,没有沿用任何一部指挥学著作(含海内外)作为参照系、包括自己以前的著述。为了这本书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中国人为中国民乐之需而写的札记,只能努力紧跟时代,以全新的写作模式来定位。它的好坏成败、有待界内专家学者和民乐同道来评论。

盼有人续写“民乐纪事100年”——《民乐纪事60年续篇》

2003年,《民乐纪事50年》面世,在海内外民乐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想。比较集中的看法是:“这些资料有的是千八百字剪报,有的犹如大事记片段——是‘就事论事’的记录,分散开来似乎没什么看点,但按年序将这些人物、事件编织在一起,而且是五十年,那就非同小可了,其史料价值十分珍贵”。“说的都是真实而鲜活的人和事,像是一部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民乐活动史……”鉴于此情,才“五年一续”,竟“续”了三次。尽管书名每次都有变化,但主题和记写方式却是一脉相承的。

我认为,这本书谈不上“史”,因为所有内容都是笔者亲力亲为的时间和人物,不可能涵盖这一历史阶段的全貌,也欠缺理论性的升华,充其量可作为这段民乐史的一些比较具体的旁证或参照而已。

2013年,《民乐纪事60年》出版又五年了。我已步入耄耋之年,这五年又写了不少人和事,但总量比较单薄,故以非正式出版的方式定名为《民乐纪事60年续篇》,有待于再一个五年后的2018年正式出版《民乐纪事70年》时,作为资料积累。

衷心希望对这一选题和构想有兴趣的后来人能不断续写,直至2049年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能诞生一部内容更紧跟时代的《民乐纪事100年》!祈盼这一梦想能成为现实。

朴老是集“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理论家、社会活动家”等多种身份于一身的艺术大家,在每一个层面均取得了斐然成就,是海内外民乐人心中一颗“定盘的星”,他见证、亲历、推动、开创了中国音乐发展的进程和格局,使中国民族音乐这条河在当代激荡出缤纷绚丽的浪花。如今,朴老将这些大大小小的浪花,用笔记录下来,用音响保存下来,一段民乐人奋斗的历史也得以留存,后人当从中寻求更多的思路和角度。这不正是一种对事业最深沉的爱吗?

与朴老同时代、有着相同境遇的艺术家不在少数,为何朴老能在各种困境里面临各种考验时,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追求,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下前人没有的记录呢?这,也一定是因为朴老那份对事业无私无畏的爱和追求真理的不懈精神。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朴老同样也是一部书,一部人生的励志书。读懂了他,就读懂了音乐和人生。

文 / 刁艳

评论

关于学会 | 友情链接 | 旧版入口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15 中国民乐 备案号:京ICP备05009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