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晚,在西安音乐厅,上千名观众被带到邈远而清幽的江南山水之间,带到了对文人内心世界、对禅机、对人生意境的体悟之中。刘 瑜 摄
凭借着中国山水画与民族音乐的精妙结合,11月14日晚,大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画境富春·丝路长安》一开篇,便将西安音乐厅里的上千名观众带到了邈远而清幽的江南山水之间,带到了对文人内心世界、对禅机、对人生意境的体悟之中。
这是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大型民族管弦乐《富春山居图随想》成为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且完成重大修改提升后的全国巡演的首站——陕西站,通过与同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民族管弦乐《丝路长安》的“南北和鸣”,不但开启了“升级版”《富春山居图随想》的全国巡演之旅,而且以融合演出的合作范式碰撞出南北不同元素、风格的民族音乐的同台绽放,续写着浙歌人关于民族音乐的“随想”……
反响空前,更要精益求精
创建于1957年、坐落于美丽的西子湖畔的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曾近百次代表文化部、浙江省出访海外,经历的大场面、获得的荣誉可谓不少。 2013年3月6日,是一个光耀团史的日子。那一天,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刘湲和青年作曲家姜莹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富春山居图随想》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不但让音乐作品《富春山居图随想》像画作《富春山居图》那样声名在外,而且标志着乐团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成就来自对梦想的追逐,来自对艺术的“随想”。分隔360多年后,2011年6月,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的《无用师卷》合璧展出。这一事件真切地触动了浙歌人。具有地利的浙歌人凭借着艺术上的“通感”,决心谱写出旷世画作的流动乐章,用音乐的形式呈现山水意境,传承江浙文化。
那一年,是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改制后的第二年,迫切需要一部与自己所处的江南灵秀之地相适应、与演奏风格相接近、能真正代表自己的“符号式”作品。于是,浙江歌舞剧院委约作曲家刘湲和姜莹进行创作。
虽然刘湲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完成的作品”,但是民族管弦乐《富春山居图随想》通过熔铸作曲家对生命体悟的思想结晶,通过所有浙歌人的辛勤付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品通过五大乐章,用极简、安静的音乐笔墨,还原了山水存在的本质,苍茫、庄严、远阔、生机……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李吉提赞叹,《秋山闻道》乐章达到了中国民乐近年来从未有过的高度,中国音乐终于走出西方的襁褓,有了自己独立的语言。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表示:“这是一部很难得的作品,尤其是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在社会出现大量媚俗文化、人心浮躁的情况下,这个作品的出现引领了高雅、高端民族音乐创作的新时尚。”
首演成功后,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随即展开了在郑州、武汉、福州等城市的巡演。2014年初,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携《富春山居图随想》远赴瑞士、奥地利等国展开欧洲5国8城的巡演;同年5月赴我国台湾,再掀“音画合璧”热潮;此后又赴香港、澳门,演出反响空前。《富春山居图随想》已然成为浙江歌舞剧院的一个符号。
对于浙歌人而言,反响空前绝不是坐吃老本,而是精益求精。鉴于此,浙江歌舞剧院决定对这部作品进行修改提升,并于2015年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经过严格审核后,评委组专家一致看好这部作品的巨大潜力,并希望其能成为一部传世佳作。
浙江歌舞剧院党委书记陈正良表示,获奖作品不能放在仓库,需要不断提升,回报于民。除不断地微调外,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后,浙江歌舞剧院请刘湲、姜莹等作曲家对作品进行了重大修改,并予以提升。比如,在第一乐章和第五乐章中,将原有的唱改为了吟诵,并且完成了相应内容及音乐的调整。
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团长夏扬介绍,当初有“无用师何时归剩山,别待秋渐晚”这样的唱词,如今所有的内容全部来自画中,让艺术更为纯粹。
“山高连水长,你在水何方?”在西安音乐厅里,当国家一级演员郑培钦一身洁白的古代文人装扮,在管弦乐的衬托下,在大屏幕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动态点染下,用昆曲韵白一字一句吟诵时,上千名观众敛声屏气,沉静在中国山水、传统文化的大美之中。
歌唱家郑培钦现场吟诵
不一样的“融合式”巡回演出
一边如潺潺流水,一边如马蹄声声,南北不同元素、风格的民族音乐的对话和碰撞,让此次全国巡演的首站不同凡响。在音乐会《画境富春·丝路长安》中,南派音乐的柔美细腻与长安乐派的大气磅礴形成鲜明对比,为古城西安的观众带去一连两个晚上的美妙音乐体验。
事实上,为了实现“南北合璧”,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和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均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这一小节,不要多用力,请大家多想一想水的感觉。”就在陕西站演出的前一天,本次巡回演出的指挥张列在排练厅里,还时不时暂停指挥,细抠演奏中的细节。
“简单地讲,一个是北方的,一个是南方的,两部音乐作品的风格相差很大,音乐内涵也不同,两支不同地域的乐团都有自己的风格,对于对方作品的一些细节把握起来需要多下功夫,这也是合作演出的难点之一。”张列认为,《画境富春·丝路长安》除了具有很强的可听性外,更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全体演奏者在排练的过程中多多感悟,让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得以交融。
除了两家乐团120人规模的集体训练外,早在几个月前,双方就把作品及指挥等人员送到对方乐团,进行了长时间的训练。而张列曾多次指挥过《富春山居图随想》,也多次指挥过《丝路长安》,这也是主办方诚邀张列担任此次巡演指挥的考量之一。
“如果不是节目单上写的是两家乐团的合作表演,我会觉得这就是一支乐团在亮出自己的‘镇团之作’。”有观众这样说道。11月14日、15日,在西安音乐厅里,120位演奏家的“和鸣”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也表明了深度融合演出的成功。
双方认为,此次合作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首先,这是两部同获国家艺术基金的作品首次同台合作,开启了全新的合作交流形式;其次,它是南北不同元素、风格的民族音乐的一次绚丽碰撞,将促进民族音乐的交融与发展。在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调研员徐坚和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团长王保俊等人看来,双方为了一场活动走在一起,不单单是为了演出本身,还有着相互学习提升的需求,有着吴越文化与三秦文化交融互鉴的需求,更有着为了推动民族音乐发展的现实需求。
“本次巡演,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富春山居图随想》将浙江富阳富春江两岸‘踏青岩,俯望浅潭,群叠丛揽,却欲笔挥江南’的意境通过江南丝竹的韵律传播推广,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民众可以感受到来自吴越之地的奇山秀水。同时也能配合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宣传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取得的新成绩。”陈正良表示,希望通过与国内一流乐团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内涵,进一步提高民族音乐的影响力。
在西安演出之后,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还携带《富春山居图随想》赴北京、太原等地演出,并将于11月27日与山西民族乐团的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山西印象》合作演出,再将《画境富春·山西印象》这样的融合之作呈现给观众。
加强合作交流,推出更多民乐精品
“江南的音乐犹如甘泉、潺潺流水,北方的音乐犹如金戈铁马、战鼓雷雷,两地的差异性越大,互补性越强,合作的空间越大,越能在中国民乐事业的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王保俊表示。
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从当初附属于浙江歌舞剧院的民乐演奏小组,到歌舞团小乐队,再到2010年真正意义上的管弦乐团,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完整建制的70多人的演出规模,如此规模和实力相对于许多只有四五十人编制的省级民乐团来说,已算是佼佼者。
但在夏扬看来,80人以下的舞台编制规模仍与大型作品的完美呈现有差距。对此,陈正良有着相似的看法:“大型民族管弦乐演出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否则难以准确表达作品应有的内涵,而这又反作用于作曲家的创作,导致当下原创、新创作品少。”
陈正良认为,对于《富春山居图随想》和《丝路长安》这类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而言,单独的一个民乐团往往是缺编的,因为演奏家人数不足,音乐整体上的呈现是欠缺的,因此需要更多的民乐人走到一起。
在一场演出里,博采两家之长,不但作品诠释更有震撼力,观众得到更好的视听体验,民乐也能得到更好的传播。“这实际上是花一分钱办两分钱的事。”夏扬表示,“现在我们来西安、太原演出,与明年他们到浙江演出相结合,互相借助对方的优势,既节约成本,又使合作持续、深入化,更好地携手发展民乐。因为优秀的音乐作品不限于某一地域,而属于整个国家和民族,应让其感染更多的民众。”
“民族音乐是最该扶持的艺术门类之一。”陈正良希望,国内民族乐团加强合作交流,不断地推出更好的作品。“通过成立全国民乐联盟,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更好地交流借鉴,同时也让民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包括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推动民乐事业的大发展。”
撰文:陈径 舟秦毅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5年11月26日第10版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赵季平《和平颂》上海 重庆 杭州等地轮番上演 | 2015-07-03 | ||
澳门中乐团全国巡演福建站收官 | 2015-07-03 | ||
2015"金胡琴奖"胡琴小型作品展演圆满落下帷幕 | 2016-01-05 | ||
上海民族乐团赴台巡演 ,“习马会”后首个大型文化交流项目 | 2016-01-05 |